《蜀道难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诗,描写了他征战西南时经历的艰险和困苦。诗中李白感叹自己曾经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如今消失殆尽,恍如断弦的琴。诗中李白用这个典故形容自己视死如归、不退缩的豪情壮志。诗中李白借用木兰的形象,表达自己出征西南的英雄主义精神。除了以上典故,整首诗也记录了李白征战西南、途经蜀道的历史事件和动人故事,如对蜀道的艰难险阻的描述、与蜀地人民、士兵的互动等。
《蜀道难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诗,描写了他征战西南时经历的艰险和困苦。其中蜀道难的典故有:
1. 伯牙绝弦:指伯牙为友人琴音亡故后,绝弦不再弹琴。诗中李白感叹自己曾经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如今消失殆尽,恍如断弦的琴。
2. 张良借箸:指汉代名臣张良在与刘邦相会时,用饭箸对地画线,预测国家未来的分裂局面。诗中李白借用这个典故形容长江的曲流动势,寓意山下的道路险恶多变,行人艰难。
3. 萧何破釜跨鲸:指公元前212年赵国大将冯亭围攻时,赵将冯陈在城内煮粥,将破釜沉舟比喻为不打算退避的决心。诗中李白用这个典故形容自己视死如归、不退缩的豪情壮志。
4. 木兰辞:指北魏时期的民间歌谣《木兰辞》,讲述了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。诗中李白借用木兰的形象,表达自己出征西南的英雄主义精神。
除了以上典故,整首诗也记录了李白征战西南、途经蜀道的历史事件和动人故事,如对蜀道的艰难险阻的描述、与蜀地人民、士兵的互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