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出处中形容人做某种事情时,要恰到好处,过头反而得不偿失。大家都惊叹于他的技巧,还以为他是把驴当作了黔,因此用“黔驴之技”来形容技术低劣。
1. 杯弓蛇影(出自《韩诗外传》):战国时期,韩国有一位官员最近害怕被人刺杀,每次喝酒都拿着弓箭备战。一次他喝醉了,看到杯子中的光线映在墙上,害怕地以为是蛇影把他咬伤,急忙射箭,结果射伤了人。
2. 三窝两块(出自《战国策》):战国时期,智伯故意让人在城中种植“三窝两块”的庄稼,周围的人都说这是个糊涂鬼的行为,智伯因此解雇他们,积极地让“三窝两块”成为平民百姓的食物,大家的糊涂态度引起了他的警觉,他认为他们可以轻易地出卖自己,于是坚决拒绝与他们交往,并设下了一系列的圈套。
3. 闻“风”而动(出自《史记》):春秋时期,周恩事不言而喻,只需一点风声就能知道他们的计划。后世以“闻‘风’而动”来形容机灵敏捷,善于观察和感知。
4. 笑里藏刀(出自《史记》):吴起和王翦两位名将在战国时期,他们表面上总是和颜悦色,对人笑语和善,但实际上却在暗中暗杀敌人,因此被称为“笑里藏刀”。
5. 战不旋踵(出自《左传》):晋灵公带领军队进攻楚国,楚国大将子常拿着战旗阻止晋军,晋灵公见状不敢前进,只能转身而去,被形容为“战不旋踵”。
6. 骨肉相残(出自《史记》):楚国的灵王派兵攻打晋国,楚国和晋国是同一家族的后裔,因此被形容为“骨肉相残”。
7. 英雄折腕(出自《史记》):魏国大将田氏在战斗中被敌军抓住后,他用力挣脱,导致手腕骨折,但他依然激烈地与敌人搏斗,被赞为“英雄折腕”。
8. 顾子而不行(出自《战国策》):战国时期,齐景公对骑在马上的顾子大声召唤,但顾子没有回答,齐景公以为他不敢回答或者装聋作哑,因此不亲自问顾子,改派他人去问。后来事件发展起来与之有关,就形容着人贪多管闲事,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事。
9. 过犹不及(出自《左传》):鲁国君主鲁隐公因遭受楚国的威胁,一度与晋国建立联盟,但后来又与晋国反目,最终被楚国所灭。这个出处中形容人做某种事情时,要恰到好处,过头反而得不偿失。
10. 黔驴之技(出自《左传》):卫国大夫公孙衍因为战国时期的动荡和物资匮乏,他派代表去齐国,不但得到了国王的好处,还得到了驴子和黔(贵州的相应部分地区)所产的细陶器。大家都惊叹于他的技巧,还以为他是把驴当作了黔,因此用“黔驴之技”来形容技术低劣。